查看原文
其他

优秀!全国表彰!全省表彰!

大川 四川大学 2023-07-29


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,共青团中央、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第27届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,表彰青年中的优秀典型和模范代表,授予全国30名青年同志第27届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,授予全国19个青年集体第27届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”。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荣获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”称号,也是四川省唯一荣获此奖的青年集体。同时,我校黄菲娅同志获“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”称号;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蒲伟同志、华西医院心脏外科微创瓣膜团队荣获“四川青年五四奖章”与“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”称号,商学院团委荣获“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”称号。


下面,一起来听听川大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故事↓↓



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部分队员合影


获得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”称号之前,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已经在祭祀区的5、6、7号坑累计工作近30个月、7000多小时。出土数千件珍贵文物,其中不乏有金面具、龟背形网格状器等重大发现。


在三星堆遗址,考古队同三千年前辉煌而神秘的古蜀文明对话,也同现代文明对话,在国内外权威刊物《考古》《文物》等发表论文超百篇,举办三星堆相关讲座50余场。



科技,助力发掘与研究


34岁的黎海超,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(考古文博)学院最年轻的教授,是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现场领队,被戏称为5、6、7号坑的“坑长”。


对挖掘工作的每一个细节,他都了然于胸。


黎海超工作照


受聘川大后,黎海超推动成立了文物分析实验室,让科技助力考古,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和视角。


他说:“我们有考古学科的背景,具有文科的‘根’,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把科技当作工具来使用,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贴切地解决考古学人所关心的问题。”


团队主要负责的三座坑各具特点,其中5、6号坑遗物关系复杂、迹象特殊,现场难以获得良好的发掘效果。


团队对两坑进行了整体切割,转移到室内更优的环境中,用更精细的方式进行清理。这样原本只能从一个视角进行挖掘观察的遗迹,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设备固定翻转180°进行反向清理,最大程度的提高发掘水准。


在室内还可以使用工业CT等大型设备进行扫描,预知文物的埋藏情况,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发掘方案。


团队进行五号坑切割工作


团队成员拍摄器物出土照


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,三星堆的铜器都产自本地。但考古队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溯源测试,分析铜器的铅同位素、微量元素等,发现产地非常复杂,不同区域的原料、技术、设计风格汇聚在三星堆,展示出三千年前超乎想象的密切交流网。


K6实验室考古清理


不仅如此,通过对各类文物系统的科技分析,团队尝试复原三星堆与周边其他区域文化之间资源、文化技术的联系,打破三星堆闭塞的刻板印象,展示区域间资源的往来流通,建立起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代商贸与文化网络,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三星堆文化。


黎海超进行研究记录


除了文物需要研究,文物的痕迹、状态也与历史真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团队特别采用了全新的理念方法——实验考古进行研究。所谓实验考古,就是通过复制、模拟,来验证曾发生过的场景,在古今之间架起时空隧道。这一方法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,但团队会依托三星堆进行一系列全新的深入研究。


例如,为了了解6号坑木箱炭化的原因和过程,团队复制了相同尺寸的祭祀坑,还依据检测结果,复制出相同树种制作的木箱,通过焚烧实验来重现三千年前的场景,探寻火焰背后的真相。


黎海超开展焚烧实验


此外,7号坑出土了大量的铜铃,这些形态各异的铜铃如何使用,有何意义?考古团队通过三维扫描、3D打印、翻模浇铸,制作大小、合金比例完全相同的铜铃,再进行测音工作,探索其功能。


团队对铜铃进行研究


三座坑中出土的文物编号达数千个。庞大的数字背后,是巨大的数据整理、精细的清理修复和详细的分析研究等工作,这对团队来说是一个要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工作。



传承,展现新时代考古人的风采


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代表青年,交出了优秀答卷。谈到获奖感受,黎海超说:“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川大,还属于共同奋战在三星堆遗址的兄弟单位,属于默默奉献的中国考古人。”


团队登上CCTV新闻频道


川大老一辈考古人的努力更多是内敛的,在遗址上日复一日的挖掘、清理、研究,从千年前的文物中求索历史真相。


年轻的川大考古人继承了前辈的勤奋、坚守,也契合时代发展趋势,让更多人听见考古人的声音,看到中华文明的伟大。


黎海超说:“考古,要去发挥真正的社会价值,走向社会。“


从校内到研究所,再到公众讲坛;从CCTV的新闻到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、从微博热搜到B站纪录片,团队关于三星堆的科普讲座已经在线上线下开设了数十场,类似的报道、节目、短片更是不胜枚举。


《时间的答卷·第二季》第三集《三星堆考古人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》,记者对话黎海超


团队中以90后为主的刘槃、李梓嫣、郭振新等一批青年学子树立了青年人才标杆,成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榜样。


中央电视台、新华社等报道川大三星堆发掘现场的新闻上了热搜,队员防护服上的签名“请叫我红领巾”“万里长城永不倒”等成为网络热词。


在中宣部等主办的2021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上,青年教师马永超,学生郭振新、李梓嫣等受邀参加;建党百年之际,新华社以“三星堆‘挖土人’防护服上的百年图景”报道川大学子对建党百年华诞的祝福,展现了新时代考古人青春、奋斗的精神风貌。


团队的防护服


三星堆博物馆超过400万人关注,网友自发仿制三星堆金杖出圈,考古专业报名人数大增......每一项成绩与改变,都是考古人努力的见证。



前行,代代相传的事业


黎海超来到三星堆前的一个月,刚刚做完手术出院。正是需要休养的他却坚持参与发掘工作。


每天至少在坑内连续工作八小时,趴伏在移动平台上清理文物,晚上继续整理资料……为了保护文物,团队同时间赛跑,挑灯夜战......


团队进行文物清理工作


发掘与研究的辛苦与艰难是不言而喻。但黎海超从未后悔过曾经的决定,甚至将今后二十年的研究规划都转向了三星堆。


7号坑龟背形网格状器的出土、象牙的完整挖掘与保护、溯源工作的突破......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,似乎都在昭示着三星堆研究的光明未来。


黎海超清理龟背形网格状器


黎海超说:“我们把三星堆发掘和研究当成毕生的事业,现在我来负责,我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是有限的,但下一辈还要人接着去做,这是很长远的事儿。”


在他看来,某种意义上,考古与历史是文化自信、民族自信的源头,只有真正将古代具体发生的历史解释清楚,才能为大家呈现往日辉煌。


考古,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初的好奇心,更是一种需要承担的家国民族责任。


自1960年川大考古教研室成立开始,川大考古人躬耕田野一甲子,传承冯汉骥、徐中舒等实践出真知的理念,立足田野,参与了三星堆、金沙、李家坝等一批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现。


如今,川大考古人参与“考古中国”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等重大课题,以新发现三星堆祭祀区5、6、7号坑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田野考古工作。在这些闪耀的文物发现成就背后,是代代川大考古人点点滴滴的奉献和坚持。


黎海超知道,现在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,需要一代代考古人继承、延续……



时间不断向前,

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亦不会停止。

代代川大考古人将不断接过接力棒,

带着熠熠生辉的三星堆文化,

走向更远的未来。


|| 推荐阅读 ||

大写的赞,给川大刘丹教授!

四校联动!大川邀你同游“山川湖海”!

他们,是在川大闪耀的十颗“新星”!

大川

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采、编/迟欣怡

责编/王允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